100%

卷六

 

感士不遇賦 并序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賦》, 司馬子長又爲之。余嘗以三餘之日, 講習之暇, 讀其文, 慨然惆悵。夫履信思順, 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靜, 君子之篤素。自真風告逝, 大偽斯興, 閭閻懈廉退之節, 市朝驅易進之心。懷正志道之士, 或潛玉於當年;潔己淸操之人, 或沒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歸之嘆, 三閭發已矣之哀。悲夫! 寓形百年, 而瞬息已盡;立行之難, 而一城莫賞。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 屢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導達意氣, 其惟文乎? 撫卷躊躇, 遂感而賦之。

 

  咨大塊之受氣, 何斯人之獨靈! 稟神智以藏照, 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 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 常傲然以稱情。世流浪而遂徂, 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 宏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 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 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 甘貧賤以辭榮。淳源汨以長分, 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 莫爲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 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 生信義於鄕閭。推誠心而獲顯, 不矯然而祈譽。嗟乎! 雷同毀異, 物惡其上, 妙筭者謂迷, 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無猜, 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 徒芳潔而誰亮。哀哉! 士之不遇, 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脩以自勤, 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 時既至而不惠。無爰生之晤言, 念張季之終蔽;愍馮叟於郞署, 賴魏守以納計。雖僅然於必知, 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 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 紆遠轡於促界。悲董相之淵致, 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 淚淋浪以灑袂。承前王之淸誨, 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 恒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飢, 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 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 何死生之苦辛! 疑報德之若茲, 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 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 病奇名之不立。廣結髮以從政, 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 竟尺土之莫及。留誠信於身後, 慟衆人之悲泣。(瞯)〔商〕盡規以拯弊, 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 胡害勝其乃急。蒼旻遐緬, 人事無已。有感有昧, 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 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 豈縕袍之爲恥。誠謬會以取拙, 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 謝良價於朝市。

 

閑情賦

 

  初張衡作《定情賦》, 蔡邕作《靜情賦》, 檢逸辭而宗澹泊, 始則蕩以思慮, 而終歸閑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 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 奕代繼作, 並(固)〔因〕觸類, 廣其辭義。余園閭多暇, 復染翰爲之。雖文妙不足, 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夫何懷逸之令姿, 獨曠世以秀群。表傾城之艷色, 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絜, 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於俗內, 負雅志於高雲。悲晨曦之易夕, 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於百年, 何歡寡而愁殷。褰朱幃而正坐, 汎淸瑟以自欣;送纖指之餘好, 攘皓袖之繽紛。瞬美目以流眄, 含言笑而不分。曲調將半, 景落西軒。悲(瞯)〔商〕叩林, 白雲依山。仰睇天路, 俯促鳴絃。神儀嫵媚, 舉止詳妍。激淸音以感余, 願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結誓, 懼冒禮之爲。待鳳鳥以致辭, 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寧, 魂須臾而九遷。願在衣而爲領, 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 怨秋夜之未央。願在裳而爲帶, 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 或脫故而服新。願在髮而爲澤, 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 從白水以枯煎。願在眉而爲黛, 隨瞻視以閑揚;悲脂粉之尙鮮, 或取毀於華粧。願在莞而爲席, 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 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爲履, 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 空委棄於床前。願在晝而爲影, 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 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爲燭, 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 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爲扇, 含淒飆於柔握;悲白露之晨零, 顧襟袖以緬邈。願在木而爲桐, 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以哀來, 終推我而輟音。考所願而必違, 徒契契以苦心。擁勞情而罔訴, 步容與於南林。栖木蘭之遺露, 翳青松之餘陰。儻行行之有覿, 交欣懼於中赺。竟寂寞而無見, 獨悁想以空尋。斂輕裾以復路, 瞻夕陽而流歎。步徙倚以(志)〔忘〕趣, 色慘悽而矜顏。葉燮燮以去條, 氣淒凄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 月媚景於雲端。鳥悽聲以孤歸, 獸索偶而不還。悼當年之晚暮, 恨茲歲之欲殫。思宵夢以從之, 神飄颻而不安。若憑舟之失棹, 譬緣崖而無攀。于時畢昴盈軒, 北風淒淒。不寐, 衆念徘徊。起攝帶以伺晨, 繁霜粲於素階。雞斂翅而未鳴, 笛流遠以淸哀, 始妙密以閑和, 終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茲, 託行雲以送懷。行雲逝而無語, 時奄冉而就過。徒勤思以自悲, 終阻山而帶河。迎淸風以祛累, 寄弱志於歸波。尤蔓草之爲會, 誦邵南之餘歌。坦萬慮以存誠, 憩遙情於八遐。

 

 

卷七

 

天子孝傳贊

 

  虞舜、夏禹、殷高宗、周文王。

 

  虞舜父頑母嚚, 事之於畎畝之間, 以孝烝烝, 是以堯聞而授之。富有天下, 貴爲天子, 以爲不順於父母, 若窮而無歸, 惟(聞)〔順〕親可以得意, 苟違朝夕, 若嬰兒之思戀, 故稱舜五十而慕。《書》曰:「戛擊鳴球, 搏拊琴瑟以詠, 祖考來格.」言思其來而訓之。愛敬盡於事親, 是以德敎加於百姓, 刑于四海。

 

  夏禹有天下, 以奉宗廟, 然躬自菲薄, 以厚其孝。孔子曰:「禹, 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禹之德於是稱聞。聖人之德, 無以加於孝敬, 孝敬之道, 美莫大焉。

 

  殷高宗諒陰, 三年不言, 百官卂己而聽於宰, 三年而後言, 天下咸歡, 德敎大行, 殷道以興。詩曰:「一人有慶, 兆民賴之.」其此之謂乎! 

 

  周文王之爲世子也, 朝於王季日三, 雞鳴至於寢門, 問於內豎, 內豎曰「安」, 文王乃喜, 「不安」, 則色憂, 行不能正履。日中、暮, 亦如之。食上, 必視寒溫之節;食下, 必問所膳而後退。文王孝道光大, 其化自近至遠, 刑于寡妻, 以御于家邦, 故得萬國之歡心, 以事其先王矣。

 

  贊曰:至哉后德, 聖敬自天。陶漁致養, 菲薄饗先。親瘠色憂, 諒陰寢言。一人有慶, 千載賴旃。

 

諸侯孝傳贊

 

  周公旦、魯孝公、河間惠王。

 

  周公旦, 武王之弟。成王幼少, 周公攝政, 制禮作樂, 郊祀后稷以配天, 宗祀文王於明堂, 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 各以其職來祭。詩曰:「於穆淸廟, 肅雍顯相.」言諸侯樂其位而敬其事也。仲尼曰:「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貴而不驕, 位高彌謙, 自承文武之休烈, 孝道通于神明, 光被四海。武王封之於魯, 備其禮樂, 以奉宗廟焉。

 

  魯孝公之爲公子, 周宣王問公子能道訓諸侯者立之。樊穆仲稱其孝曰:「肅恭明神, 而敬事耆老, 賦事行刑, 必問於遺訓, 咨於故實, 不干所問, 不犯所咨.」王曰:「然則能訓理其民矣.」乃命之於夷宮, 是爲孝公。夫宗廟致敬, 不忘親也, 有國不亦宜乎! 

 

  漢河間惠王, 獻王之曾孫也。西京藩臣, 多驕放之失, 其名德者, 唯獻王, 而惠王繼之, 《漢書》稱其能脩獻王之行。母薨, 服喪盡禮。哀帝下詔書褒揚, 以爲宗室儀表, 增封萬戶。禮, 古之人皆然, 至於末俗衰薄, 固已賢矣, 貴而率禮又難。其見褒賞, 不亦宜乎。

 

  贊曰:貴驕殊途, 不期而會。周公勞謙, 乃成光大。二侯承魯, 遵儉去泰。河間率禮, 漢宗是賴。

 

卿大夫孝傳贊

 

  孔子、孟莊子、潁考叔。

 

  孔子, 魯人也。入則事父兄, 出則事公卿, 喪事不敢不勉, 故稱曰:「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 是亦爲政也.」君賜腥, 必熟而薦之, 雖蔬食而齊, 祭如在。鄕人儺, 朝服立於阼階, 孝之至也。至德要道, 莫大於孝, 是以曾參受而書之。游、夏之徒, 常咨稟焉。許止不嘗藥, 書以殺父。宰我暫言減喪, 責以不仁。言合訓典, 行合世範。德義可尊, 作事可法, 遺文不朽, 揚名千載。

 

  孟莊子, 魯人也。孔子稱其孝, 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政, 與父之臣, 是難能也。夫孝子之事親也, 事亡如事存, 故當不義則爭之, 存所不爭, 則亡亦不敢改, 〔三年無改〕父之道, 猶謂之孝, 況終身乎。

 

  潁考叔, 鄭人也。莊公以叔段之故, 與母誓曰:「不及黃泉, 無相見也.」既而悔之。考叔爲封人, 聞之, 有獻於公, 公賜之食, 而舍肉。公問之, 對曰:「小人有母, 未嘗君之羹, 請以遺之.」公曰:「汝有母遺, 繄我獨無! 」考叔曰:「何謂也?」公語之故, 且告之悔。考叔曰:「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見, 其誰曰不然?」公從之, 遂爲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 純孝也, 愛其母而施及莊公, 詩云:「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贊曰:仁惟本悌, 聖亦基孝。恂恂尼父, 固天攸造。二子承親, 式禮遵誥。永錫純懿, 無改遺操。

 

士孝傳贊

 

  高柴、樂正子春、孔奮、黃香。

 

  高柴, 衛人也。喪親, 泣血三年, 未嘗見齒, 所謂哭不偯, 言不文也。爲武城宰而化行, 民有不服其親者改之, 行喪如禮。君子之德風也, 以身先之, 而民不遺其親。

 

  樂正子春, 魯人也。下堂傷足, 既瘳, 數月不出, 猶有憂色。曰:「吾聞之曾子, 父母全而生之, 已全而歸之, 可謂孝矣。故君子一舉足, 一出言, 不敢忘父母, 不敢毀傷, 孝之始也.」夫能敬慎若斯, 而災患及者, 未之有也。

 

  孔奮, 扶風人也。少以孝行著名州里, 供養至謹。在官, 唯母極甘美, 妻息菜食。歷位以淸。夫人情莫不欲厚其親, 然亦有分焉, (奮)〔奢〕則難繼, 能致儉以全養者, 鮮矣。

 

  黃香, 江夏人也。九歲失〔母〕, 思慕骨立, 事父竭力以致養, 冬無被衾而盡滋味, 暑則扇床枕, 寒則以身溫席。漢和帝嘉之, 特加異賜, 歷位恭勤, 寵祿榮親, 可謂「夙興夜寐, 無忝爾所生」者也。

 

  贊曰:顯允群士, 行殊名鈞。咸能夙夜, 以義榮親。率彼城邑, 用化厥民。忠以悟主, 其孝乃純。

 

庶人孝傳贊

 

  江革、廉範、汝郁、殷陶。

 

  江革, 齊人也。漢章帝時, 避賊負母而逃, 賊賢之, 不害而告其生路。竭力傭債, 以致甘暖, 和顏悅色, 以盡歡心, 欲親之安, 自挽車以行。鄕人歸之, 號曰江巨孝。位至五官中郞將, 天子嘉焉, 寵遇甚厚。告歸, 詔書褒美, 就家禮其終身, 以顯異行。

 

  廉範, 京兆人也, 少孤, 十五入蜀, 迎父喪, 遇石舡覆, 範執骸而沒, 船人救之, 僅免於死, 遂以喪歸。及仕郡拯太守於危難, 送故盡節, 章帝時爲郡守, 百姓歌詠之。夫孝者, 人之本, 敎之所由生也, 是以範之臨危也勇, 宰民也惠, 能以義顯也。

 

  汝郁, 陳郡人也。五歲, 母病不食, 郁亦不食。母憐之, 強食。郁能察色, 知病, 輒復不食。族人號曰「異童」。年十五, 著於鄕里, 父母終, 思慕致毀, 推財與兄弟, 隱於草澤, 君子以爲難。況童齔孝於自然, 可謂天性也。

 

  殷陶, 汝南人也。年十二, 以孝稱, 遭父憂, 率情合禮, 有長蛇帶其門, 舉家奔走, 陶以喪柩在(馬)〔焉〕, 獨居廬不動。親戚扶持曉喻, 莫能移之, (帝)〔啼〕號益盛。由是顯名, 屢辭辟命。夫智者不惑, 勇者不懼, 陶孝於其親, 而智勇並彰乎弱齡, 斯又難矣。

 

  贊曰:事親盡歡, 其難在色。彼養以祿, 我養以力。義在愛敬, 榮不假飾。嗟爾衆庶, 鑒茲前式。

 

扇上畫贊

 

  荷蓧丈人、長沮桀溺、於陵仲子、張長公、丙曼容、鄭次都、薛孟嘗、周陽珪。

 

  三五道邈, 淳風日盡。九流參差, 牙相推隕。形逐物遷, 心無常準。是以達人, 有時而隱。四體不勤, 五穀不分。超超丈人, 日夕在耘。遼遼沮溺, 耦耕自欣。入鳥不駭, 雜獸斯群。至矣於陵, 養氣浩然。蔑彼結駟, 甘此灌園。張生一仕, 曾以事還。顧我不能, 高謝人間。岧岧丙公, 望崖輒歸。匪驕匪吝, 前路威夷。鄭叟不合, 垂釣川湄。交酌林下, 淸言究微。孟嘗遊學, 天網時姉。眷言哲友, 振褐偕徂。美哉周子, 稱疾閑居。寄心淸尙, 悠然自娛。翳翳衡門, 洋洋泌流。曰琴曰書, 顧盻有儔。飲河既足, 自外皆休。緬懷千載, 託契孤遊。

 

 

卷八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天地賦命, 生必有死。自古賢聖, 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四友之人, 親受音旨, 發斯談者, 將非窮達不可妄求, 壽夭永無外請故耶?吾年過五十, 少而窮苦, 每以家弊, 東西游走。性剛才拙, 與物多忤。自量爲己, 必貽俗患。僶俛辭世, 使汝等幼而飢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 敗絮自擁, 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 室無萊婦, 抱茲苦心, 良獨內愧。少學琴書, 偶愛閑靜, 開卷有得, 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 時鳥變聲, 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 北窗下臥, 遇涼風暫至, 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 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 機巧好姉。緬求在昔, 眇然如何。疾患以來, 漸就衰損。親舊不遺, 每以藥石見救, 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 每役柴水之勞, 何時可免?念之在心, 若何可言。然汝等雖曰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 分財無猜;歸生、伍舉, 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爲成, 因喪立功。他人尙爾, 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 漢末名士。身處卿佐, 七十而終。兄弟同居, 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 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 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雖不能爾, 至心尙之。汝其慎哉! 吾復何言。

 

祭程氏妹文

 

  維晉義熙三年, 五月甲辰, 程氏妹服制再周。淵明以少牢之奠, 俛而酹之。嗚呼哀哉! 寒往暑來, 日月寖姉。梁塵委積, 庭草荒蕪。寥寥空室, 哀哀遺孤。肴觴虛奠, 人逝焉如! 誰無兄弟, 人亦同生, 嗟我與爾, 特百常情。慈妣早世, 時尙孺嬰。我年二六, 爾纔九齡。爰從靡識, 撫髫相成。咨爾令妹, 有德有操。靖恭鮮言, 聞善則樂。能正能和, 惟友惟孝。行止中閨, 可象可傚。我聞爲善, 慶自己蹈。彼蒼何偏, 而不斯報! 昔在江陵, 重罹天罰。兄弟索居, 乖隔楚越。伊我與爾, 百哀是切。黯黯高雲, 蕭蕭冬月。白(雲)〔雪〕掩晨, 長風悲節。感惟崩號, 興言泣血。尋念平昔, 觸事未遠。書疏猶存, 遺孤滿眼。如何一往, 終天不返! 寂寂高堂, 何時復踐?藐藐孤女, 曷依曷恃?煢煢遊魂, 誰主誰祀?奈何程妹, 於此永已! 死如有知, 相見蒿里。嗚呼哀哉! 

 

祭從弟敬遠文

 

  歲在辛亥, 月惟仲秋, 旬有九日, 從弟敬遠, 卜辰云窆, 永寧后土。感平生之游處, 悲一往之不返。情惻惻以摧心。淚愍愍而盈眼。乃以園果時醪, 祖其將行。嗚呼哀哉! 於鑠吾弟, 有操有概。孝發幼齡, 友自天愛。少思寡欲, 靡執靡介。後己先人, 臨財思惠。心遺得失, 情不依世。其色能溫, 其言則厲。樂勝朋高, 好是文藝。遙遙帝鄕, 爰感奇心, 絶粒委務, 考槃山陰。淙淙懸溜, 曖曖荒林。晨採上藥, 夕閑素琴。曰仁者壽, 竊獨信之。如何斯言, 徒能見欺! 年甫過立, 奄與世辭。長歸蒿里, 邈無還期。惟我與爾, 匪但親友。父則同生, 母則從母。相及齠齒, 並罹偏咎。斯情實深, 斯愛實厚。念疇昔日, 同房之歡。冬無縕褐, 夏渴瓢簞。相將以道, 相開以顏。豈不多乏, 忽忘飢寒。余嘗學仕, 纏綿人事。流浪無成, 懼負素志。歛策歸來, 爾知我意。常願攜手, 寘彼衆意。每憶有秋, 我將其刈。與汝偕行, 舫舟同濟。三宿水濱, 樂飲川界。靜月澄高, 溫風始逝。撫杯而言, 物久人脆。奈何吾弟, 先我離世! 事不可尋, 思亦何極。日徂月流, 寒暑代息。死生異方, 存亡有域。候晨永歸, 指塗載陟。呱呱遺稚, 未能正言。哀哀嫠人, 禮儀孔閑。庭樹如故, 齋宇廓然。孰云敬遠, 何時復還。余惟人斯, 昧茲近情。蓍龜有吉, 制我祖行。望旐翩翩, 執筆涕盈。神其有知, 昭余中誠。嗚呼哀哉! 

 

自祭文

 

  歲惟丁卯, 律中無射。天寒夜長, 風氣蕭索。〔鴻雁于征, 草本黃落〕。陶子將辭逆旅之館, 永歸於本宅。故人悽其相悲, 同祖行於今夕。羞以嘉蔬, 薦以淸酌。候顏已冥, 聆音愈漠。嗚呼哀哉! 茫茫大塊, 悠悠高旻。是生萬物, 余得爲人。自余爲人, 逢運之貧。簞瓢屢罄, 絺綌冬陳。含歡谷汲, 行歌負薪。翳翳柴門, 事我宵晨。春秋代謝, 有務中園。載耘載耔, 迺育迺繁。欣以素牘, 和以七弦。冬曝其日, 夏濯其泉。勤靡餘勞, 心有常閒。樂天委分, 以至百年。惟此百年, 夫人愛之。懼彼無成, 愒日惜時。存爲世珍, 沒亦見思。嗟我獨邁, 曾是異茲。寵非己榮, 涅豈吾緇?捽兀窮廬, 酣飲賦詩。識運知命, 疇能罔眷? 余今斯化, 可以無恨。壽涉百齡, 身慕肥遁。從老得終, 奚所復戀。寒暑逾邁, 亡既異存。外姻晨來, 良友宵奔。葬之中野, 以安其魂。窅窅我行, 蕭蕭墓門。奢侈宋臣, 儉笑王孫。廓兮已滅, 慨焉已遐。不封不樹, 日月遂過。匪貴前譽, 孰重後歌。人生實難, 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卷九

 

集聖賢群輔錄 上

 

  明由曉升級。必育受稅俗。成博受古諸。隕丘受延嬉。

 

  右燧人四佐。燧人出天, 四佐出洛。

 

  金提主化俗。鳥明主建福。視默主災惡。紀通爲中職。仲起爲海陸。陽侯爲江海。

 

  右伏羲六佐。六佐出世。

 

  風后受金法。天老受天籙。五聖受道級。知命受糾俗。窺紀受變復。地典受州絡。力墨受準斥。

 

  右黃帝七輔。州選舉翼佐帝德, 自燧人四佐至七輔, 見《論語》、《摘輔象》。

 

  重。該。脩。熙。

 

  右少昊四叔, 實能金木及水。使重爲勾芒, 該爲蓐收, 脩及熙爲玄冥, 世不失職, 遂濟窮桑。見《左傳》蔡墨辭。

 

  羲仲。羲叔。和仲。和叔。

 

  右羲和四子。孔安國云:「即堯之四岳, 分掌四岳諸侯.」鄭玄云:「堯既分陰陽爲四時, 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等爲之官, 又主方岳之事, 是爲四岳.」見鄭《尙書》注。

 

  伯夷爲陽伯。羲仲之後爲羲伯。棄爲夏伯。羲叔之後爲羲伯。咎繇爲秋伯。和仲之後爲和伯。垂爲冬伯。

 

  右八伯。自羲和死後, 分置八伯。舜既即位, 元祀巡狩, 每至其方, 各貢兩伯之樂。《(天)〔大〕傳》冬伯後闕一人。鄭玄云:「此上下有脫辭」, 其說未聞。十有五祀後又百工相和而歌《慶雲》, 八伯稽首而進者也.」見《尙書‧大傳》。

 

  讙兜。共工。鯀。三苗。

 

  右四凶。

 

  蒼舒。隤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

 

  右高陽氏才子八人。齊聖廣淵, 明允篤誠, 天下之民, 謂之八凱。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

 

  右高辛氏才子八人。忠肅恭懿, 宣慈惠和, 天(不)〔下〕之民, 謂之八元。從四凶至此, 悉見《左傳》季文子辭。

 

  禹作司空。棄作稷。契作司徒。咎繇作士。益作朕虞。垂作共工。伯夷作秩宗。龍作納言。夔作典樂。

 

  右九官。舜登帝位所選命。見《尙書》。

 

  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

 

  右舜七友。並爲歷山雷澤之游。《戰國策》顏歜云:「堯有九佐, 舜有七友」, 而《尸子》只載雄陶等六人, 不載靈甫。皇甫士安作《逸士傳》云:「視其友, 則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秦不空、靈甫之徒, 是爲七子.」與《戰國策》相應。

 

  禹。稷。契。皋陶。益。

 

  右舜五臣。見《論語》。已列九官中。

 

  禹。稷。契。皋陶。伯夷。垂。益。夔。

 

  右八師。見《楚辭七諫》。

 

  伯夷。禹。稷。

 

  右三后。伯夷降典, 制民惟刑。禹平水土, 主名山川。稷降播種, 農殖嘉穀。三后成功, 惟殷于民。漢太尉楊賜曰:「昔三后成功, 皋陶不與焉, 蓋吝之也.」見《尙書‧甫刑》、《後漢書》。

 

  微子。箕子。比干。

 

  右殷三仁。《論語》曰:「微子去之, 箕子爲之奴, 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伯夷。太公。

 

  右二老。《尙書大傳》曰:「太公避紂, 居東海之濱, 〔伯夷居北海之濱〕, 皆率其黨曰:『盍歸乎, 吾聞西伯昌善養老.』此二人者, 蓋天下之大老也, 往而歸之, 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 其子曷往.」孔融曰:「西伯以二老開王業.」

 

  閎夭。太公望。南宮适。散宜生。

 

  右文王四友。《尙書大傳》云:「閎夭、南宮适、散宜生三子, 學于太公望。望曰:『嗟乎, 西伯, 賢君也.』四子遂見西伯于羑里.」孔子曰:「文王有四臣, 丘亦得四友.」此四人則文王四鄰也。

 

  伯達。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

 

  右周八士。見《論語》。賈逵以爲文王時, 鄭玄以爲成王時也。

 

  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 蔡叔度。曹叔振鐸。霍叔武。郕叔處。康叔封。聃季載。

 

  右太姒十子。太史公曰:「太姒十子, 周以宗強.」見《史記》。

 

  周公旦。邵公奭。太公望。畢公。毛公。閎公。太顛。南宮适。散宜生。文母。

 

  右周十亂。見《論語》。其四人已列四友。

 

  秦公牙。吳班。孫尤。大夫冉贊。公子麋。

 

  右五王, 並能相焉。《尸子》曰:「古有五王之相.」迺謂之王, 其貴之也。

 

  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

 

  右晉文公從亡五人。叔向曰:「(三)〔生〕十七年, 有士五人.」見《左傳》。及晉太尉劉琨詩曰:「重耳憑五臣.」

 

  奄息。仲行。鍼虎。

 

  右三良, 子車氏之子。秦穆公沒, 要以從死, 詩人悼之, 爲賦《黃鳥》。見《左傳》、《毛詩》。

 

  子展賦《草蟲》。子西賦《黍苗》。子產賦《隰桑》。公孫段賦《桑扈》。伯有賦《鶉之賁賁》。子大叔賦《野有蔓草》。印段賦《蟋蟀》。

 

  右鄭七穆, 謂之七子。鄭穆公子十有一人, 罕、駟、豐、印、遊、國、良七人, 子孫並有才名, 世任鄭國之政, 以免晉楚之難, 謂之七穆。叔向曰:「鄭(士)〔七〕穆氏, 其后亡乎?」及諸侯爲宋之盟, 鄭伯享趙武于垂隴, 七卿皆從。文子曰:「七卿從君, 以寵武也, 請皆賦〔詩〕, 以卒君貺, 亦以觀七子之志.」見《左傳》。又吳質書云:「趙武過鄭, 七子賦詩.」

 

  仲孫穀文伯。叔孫得臣莊叔。季孫行父文子。

 

  右魯桓公之曾孫, 世秉魯政, 號曰三桓。孔子曰:「三桓之子孫微矣.」見《論語》、《左傳》。

 

  趙無恤襄子。范吉射昭子。智瑤襄子。荀寅文子。魏多襄子, 韓不信簡子。

 

  右六族。世爲晉卿, 並有功名, 此六人實弱晉國。淳于越云:「卒有田常六卿之臣.」劉向亦曰:「田常復見於今, 六卿必起於漢.」見《左傳》、《史記》、《漢書》。

 

  儀封人。荷蕢。晨門。楚狂接輿。長沮。桀溺。荷蓧丈人。

 

  右作者七人。《論語》曰:「賢者避世, 其次避地, 其次避色, 其次避言.」孔子曰:「作者七人.」見包氏注。董威(贊)〔輦〕詩曰:「洋洋乎盈耳哉, 而作者七人.」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右四科。見《論語》。

 

  顏回。子貢。子路, 子張。

 

  右孔子四友。文王有胥附、奔奏、先後、禦侮, 謂之四鄰。孟懿子曰:「夫子亦有四鄰乎?」子曰:「吾有四友焉。自吾得回, 門人益親, 是非胥附乎? 自吾得賜, 遠方之士日至, 是非奔奏乎? 自吾得師, 前有光, 後有輝, 是非先後乎? 自吾得由, 惡言不至於門, 是非禦侮乎?」見《孔叢子》。

 

  顏回。冉伯牛。子路。宰我。子貢。公西華。

 

  右六侍。仲尼志意不立, 子路侍。儀服不脩, 公西華侍。禮不習, 子貢侍。辭不辯, 宰我侍。亡忽古今, 顏回侍。節小物, 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厲也.」見《尸子》。

 

  檀子。盼子。黔夫。種首。

 

  右齊威王疆埸四臣。齊威王與魏惠王會, 田於郊。魏王問威王曰:「王有寶乎?」威王曰:「無有.」魏王曰:「若寡人, 國雖小, 猶有徑寸之珠, 照前後車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爲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爲寶, 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 使守南城, 則楚人不敢爲寇。東取泗上, 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盼子者, 使守高唐, 則魏人不敢東漁於河。吾臣有黔夫者, 使守徐, 則燕人祭北門, 趙人祭西門, 徙而從之者七十餘家。吾臣有種首者, 使備盜賊, 則道不拾遺。以此爲寶, 將以照千乘, 豈直十二乘哉.」魏惠王慚, 不懌而去。見《史記》及《春秋後語》。

 

  齊孟嘗君田文。魏信陵君忌。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

 

  右戰國四豪。見《史記》。

 

  太子少傅留文成侯韓張良。相國酇文終侯沛蕭何。楚王淮陰侯韓信。

 

  右三傑。漢高祖曰:「此三人, 人之傑也.」見《漢書》。

 

  園公。綺里季。夏黃公。甪里先生。

 

  右(瞯)〔商〕山四皓。當秦之末, 俱隱上洛(瞯)〔商〕山。皇甫士安云:「並河內軹人.」見《漢書》及皇甫謐《高士傳》。

 

  太子太傅疏廣, 字仲翁。太子少傅疏受, 字公子。

 

  右二疏。東海人。宣帝時, 並爲太子師傅, 每朝, 太傅在前, 少傅在後。朝廷以爲榮。授太子《論語》、《孝經》, 各以老疾告退。時人謂之二疏。見《漢書》。

 

  重合令子輿。櫟陽令子羽。東海太子子仲。兗州刺史子明。潁陽令子良。

 

  右郡決曹掾汝南周燕少卿之五子, 號曰五龍。各居一里, 子孫並以儒素退讓爲業, 天下著姓。見《周氏譜》及《汝南先賢傳》。

 

  龔勝, 字君賓。龔舍, 字君倩。

 

  右並楚人, 皆治淸節, 世號二龔。見《漢書》。

 

  唐林, 字子高。唐尊, 字伯高。

 

  右並沛人, 亦以絜履著名於成哀之世, 號爲二唐, 比楚二龔。後皆仕王莽。見《漢書》。左思曰:「二唐絜己, 乃點反汙.」

 

  平阿侯王譚。成都侯王(瞯)〔商〕。紅陽侯王章。曲陽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時。

 

  右並以元后弟同日受封, 京師號曰五侯。並奢豪富侈, 招賢下士。谷永、樓護, 皆爲賓客。時人爲之語曰:「谷子雲之筆扎, 樓君卿之唇舌.」言出其門也。見《漢書》。張載詩曰:「富侈擬五侯.」

 

  北海逢萌, 字子康。北海徐房, 字平原。李曇, 字子雲。平原王遵, 字君公。

 

  右皆懷德穢行, 不仕亂世, 相與爲友, 時人號之四子。見《後漢書》、嵇康《高士傳》。

 

  求仲。羊仲。

 

  右二人不知何許人, 皆(台)〔治〕車爲業, 挫廉逃名。蔣元卿之去兗州, 還杜陵, 荊棘塞門。舍中有三逕, 不出, 惟二人從之游。時人謂之二仲, 見嵇康《高士傳》。

 

  太(傳)〔傅〕高密元侯南陽鄧禹, 字仲華。大司馬廣平忠侯南陽吳漢, 字子顏。左將軍膠東剛侯南陽賈復, 字君文。建威大將軍好畤愍侯扶風耿弇, 字伯昭。執金吾雍奴威侯上谷寇恂, 字子翼。征西大將軍陽夏節侯潁川馮異, 字公孫。征南大將軍舞陽壯侯南陽岑彭, 字君然。征虜將軍潁陽成侯潁川祭遵, 字弟孫。太常靈壽侯信都邳彤, 字偉君。東郡太守東筦成侯鉅鹿耿純, 字伯山。上谷太守淮陰侯潁川王霸, 字元伯。左中郞將朗陵愍侯潁川臧宮, 字君翁。驃騎大將軍櫟陽侯馮翊景丹, 字孫卿。驃騎大將軍參蘧侯南陽杜茂, 字諸公。建義大將軍鬲侯南陽朱祐, 字仲先。驃騎將軍慎靖侯南陽劉隆, 字元伯。揚武將軍全椒侯南陽馬成, 字君遷。大司空阜成侯漁陽王梁, 字君嚴。衛尉安城忠侯潁川銚期, 字次舚。左馮翊安平侯漁陽蓋延, 字巨卿。捕虜將軍楊虛侯南陽馬武, 字子張。驍騎將軍昌城侯鉅鹿劉植, 字伯先。左將軍阿陵侯南陽任光, 字伯卿。豫章太守中水侯東萊李忠, 字仲都。左將軍槐里侯扶風萬脩, 字君游。琅邪太守祝阿侯南陽陳俊, 字子昭。積弩將軍昆陽威侯潁川傅俊, 字子衛。揚化將軍合肥侯潁川堅鐔, 字子伋。

 

  右河北二十八將, 光武所與定天下。見《後漢書》。張衡《東京賦》云:「受(錢)〔鉞〕四七, 共工以除.」

 

  武威太守梁統, 字仲寧。金城太守庫鈞, 字巨公。張掖太守史苞, 字叔文。酒泉太守竺曾, 字巨公。(焞)〔燉〕煌太守辛彤, 字大房。

 

  右河西五守。是時更始已爲赤眉所害, 隗囂密有異志。統等五人, 共推竇融爲河西大將軍, 內撫吏民, 外禦寇戎, 東伐隗囂, 歸心世祖, 克建功業。見《後漢書》及善文。

 

  大鴻臚韋孟達。上黨太守公孫伯達。河陽長魏仲達。

 

  右扶風平陵人, 同時齊名, 世號三達。孟達名彪, 丞相賢五世孫, 明帝時人。見《漢書》及《決錄》。

 

  光祿大夫周舉。光祿大夫杜喬。光祿大夫周栩。尙書欒巴。青州刺史馮羨。兗州刺史郭遵。太尉長史劉班。侍御史張綱。

 

  右八使。漢順帝時, 政在權(官)〔宦〕, 官以賄成, 周舉等議遣八使循行風俗, 同日俱發, 天下號曰八使。見張璠《漢紀》。

 

  平輿令韋順, 字叔文。順弟武陽令豹, 字季明。豹弟廣都長義, 字季節。

 

  右淸河太守韋文高之三子, 皆以學行知名, 時人號韋氏三君。見《京兆舊事》。

 

  楊震, 字伯起。震子秉, 字叔節。秉子賜, 字伯獻。賜子彪, 字文先。

 

  右楊氏四公。弘農華陰人。自孝安至獻帝七世, 父子以德業相繼爲三公。見《續漢書》。

 

  袁安, 字邵公。安子敞, 字叔平。敞子湯, 字仲河。湯子逢, 字周陽。逢弟隗, 字次陽。

 

  右袁氏四世五公。見《續漢書》。

 

  處士豫章徐稚, 字孺子。京兆韋著, 字休明。汝南袁閎, 字夏甫。彭城姜肱, 字伯淮。潁川李曇, 字子雲。

 

  右太傅汝南陳公, 時爲尙書令, 與諸尙書, 悉名士也。共薦此五人, 時號五處士。見《續漢書》及善文。

 

  周子居。黃叔度。艾伯堅。郅伯向。封武興。盛孔叔。

 

  右汝南六孝廉。太守李倀選此六人以應歲舉, 受版未行, 倀死, 子居等遂駐行喪。倀妻於柩側下(惟)〔帷〕見之, 厲以宜行。子居嘆曰:「不有行者, 莫宣公;不有止者, 莫居.」於是與伯堅即日辭行。封、黃四人留隨柩車。見杜元凱《女戒》。

 

  大將軍槐里侯扶風平陵竇武, 字游平。太傅高陽鄕侯汝南平輿陳蕃, 字仲舉。侍中河間樂成劉淑, 字仲承。

 

  右三君。

 

  少傅潁川襄城李膺, 字元禮。司空山陽高平王暢, 字叔茂。(山)〔太〕僕潁川(陽城)〔城陽〕杜密, 字周甫。司隸校尉沛國朱寓, 字季陵。尙書會稽上虞魏朗, 字少英。沛國潁陰荀翌, 字伯條。大司農博陵安平劉祐, 字伯祖。太常蜀郡成都趙典, 字仲經。

 

  右八俊。

 

  有道太原介休郭泰, 字林宗。太常陳留圉夏馥, 字子治。尙書令河南鞏尹勳, 字伯元。河南尹太山平陽羊陟, 字嗣祖。議郞東郡〔陽〕發劉儒, 字叔林。冀州刺史陳國項蔡衍, 字孟喜。潁川太守勃海東城巴肅, 字恭祖。議郞南陽安衆宗慈, 字孝初。

 

  右八顧。

 

  御史中丞汝南召陵陳翔, 字子鱗。衛尉山陽高平張儉, 字元節。太尉掾汝南細陽范滂, 字孟博。蒙令山陽高平檀敷, 字文有。洛陽令魯國孔昱, 字世元。太山太守渤海重合(死)〔范〕康, 字仲真。太尉掾南陽棘陽岑晊, 字公孝。鎮南將軍荊州牧武城侯山陽高平劉表, 字景升。

 

  右八及。

 

  少府東(菜)〔萊〕曲城王(瞯)〔商〕, 字伯義。郞中魯國蕃嚮, 字嘉景。北海相陳留巴吾秦周, 字平王。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 字季皮。太尉掾潁川陰劉翊, 字子相。冀州刺史東平壽張王考, 字文祖。陳留相東平壽張張邈, 字孟卓。荊州刺史山陽湖陸度尙, 字博平。

 

  右皆傾財竭己, 解釋怨結, 拯救危急, 謂之八廚。從三君至此, 並見《三君八俊錄》。

 

  太丘長潁川陳寔, 字仲弓。寔子大鴻臚紀, 字元方。紀弟司空掾諶, 字季方。

 

  右並以高名, 號曰三君。見《甄表狀》及邯鄲淳《紀碑》。

 

 

卷十

 

集聖賢群輔錄 下

 

  太尉河南杜喬, 字叔榮。太常燉煌張奐, 字然明。侍中河內向詡, 字甫興。太傅汝南陳番, 字仲舉。太尉沛國施延, 字君子。少府潁川李膺, 字元禮。司隸沛國朱, 字季陵。太僕潁川杜密, 字周甫。大鴻臚潁川韓融, 字(尤)〔元〕長。司空潁川荀爽, 字慈明。司空淸河房植, 字伯武。聘士彭城姜肱, 字伯淮。太尉下邳陳球, 字伯真。司空山陽王暢, 字叔茂。徵士陳留申屠蟠, 字子龍。衛尉山陽張儉, 字元節。大司農北海鄭玄, 字康成。徵士樂安冉璆, 字孟玉。太尉漢中李固, 字子堅。有道太原郭泰, 字林宗。益州刺史南陽朱穆, 字公叔。尙書會稽魏朗, 字少英。聘士豫章徐稚, 字孺子。度遼將軍安定皇甫規, 字威明。

 

  右魏文帝初爲丞相魏王所旌表二十四賢, 後, 明帝乃述撰其狀。見文帝《令》及《甄表狀》。

 

  太常燉煌張奐, 字然明。度遼將軍安定皇甫規, 字威明。太尉武威段熲, 字紀明。

 

  右涼州三明。並著威名於桓靈之世, 悉名士也。見《續漢書》。

 

  韋權, 字孔衡。〔權〕弟瓚, 字孔玉。瓚弟矩, 字孔規。

 

  右太尉掾韋子才之三子。皆修仁義, 兄弟孝友。逢盜賊, 一人病不能去, 兄弟相慕, 兵至俱死。時人稱之, 號韋三義。見《三輔決錄》。

 

  荀儉, 字伯慈。儉弟緄, 字仲慈。緄弟靖, 字叔慈。靖弟壽, 字慈光。壽弟汪, 字孟慈。汪弟爽, 字慈明。爽弟肅, 字敬慈。肅弟姸, 字幼慈。

 

  右朗陵令潁川荀季和之八子, 並有德業, 時人號之八龍, 居西豪里。勃海宛康, 知名士也, 時爲潁陰令, 美之曰「高陽氏才子八人.」遂改所居爲高陽里。見張璠《漢紀》及《荀氏譜》。

 

  公沙紹, 字子起。紹弟孚, 字允慈。孚弟恪, 字允讓。恪弟逵, 字義則。逵弟樊, 字義起。

 

  右北海公沙穆之五子, 並有令名。京師號曰:「公沙五龍, 天下無雙.」穆亦名士也。見魏明帝《甄表狀》及《後漢書》。

 

  膠東令盧氾昭, 字興先。樂城令剛戴祈, 字子陵。潁陰令剛徐晏, 字孟平。涇令盧夏隱, 字叔世。州別駕蛇丘劉彬, 字文曜。

 

  右濟北五龍。少並有異才, 皆稱神童。當桓靈之世, 時人號爲五龍。見《濟北英賢傳》。

 

  孝廉杜陵金敞, 字元休。上計掾長陵第五巡, 字文休。上計掾杜陵韋端, 字甫休。

 

  右同郡齊名, 時人號之京兆三休。並以光和元年察舉。見《三輔決錄》。

 

  晉宣帝河南司馬懿, 字仲達。魏司空潁川陳群, 字長文。中領軍譙朱鑠, 字彥才。侍中濟陰吳質, 字季重。

 

  右魏文帝四友。見《晉紀》。

 

  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 字嗣宗。中散大夫譙嵇康, 字叔夜。晉司徒河內山濤, 字巨源。建威參軍沛劉伶, 字伯倫。始平太守陳留阮咸, 字仲容。散騎常侍河內向秀, 字子期。司徒琅邪王戎, 字濬沖。

 

  右魏嘉平中並居河內山陽, 共爲竹林之游, 世號竹林七賢。見《晉書》、《魏書》, 袁宏、戴逵爲傳, 孫統又爲讚。

 

  吳範, 相風。劉惇, 占氣。趙達, 筭。皇象, 書。嚴子卿, 琗, 宋壽, 占夢。曹不興, (晝)〔畫〕。孤城鄭姥, 相。

 

  右吳八絶。見張勃《吳錄》。

 

  陳留董昶, 字仲道。琅琊王澄, 字平子。陳留阮瞻, 字千里。潁川庾凱, 字子嵩。陳留謝鯤, 字幼輿。太山胡母輔之, 字彥國。沙門于法龍。樂安光逸, 字孟祖。

 

  右晉中朝八達。近世聞之故老。

 

  裴徽, 字文秀。裴楷, 字叔則。裴綽, 字季舒。裴瓚, 字國寶。裴邈, 字景初。裴遐, 字叔道。裴康, 字仲豫。裴頠, 字逸民。

 

  王祥, 字休徵。王戎, 字濬沖。王澄, 字平子。王導, 字茂弘。王綏, 字萬子。王衍, 字夷甫。王敦, 字處仲。王玄, 字眉子。

 

  右河東八裴, 琅邪八王。聞之於故老。

 

  魏司空王昶, 字文舒。昶子汝南太守湛, 字處沖。湛子東海內史承, 字安期。承子驃騎將軍述, 字懷祖。述子安北將軍坦之, 字文度。

 

  魏尙書僕射杜畿, 字伯侯。畿子幽州刺史恕, 字務伯。恕子鎮南將軍預, 字元凱。預子散騎常侍錫, 字世嘏。錫子光祿大夫(又)〔乂〕, 字弘治。

 

  右太原王、京兆杜, 各稱五世盛德。聞之於故老。

 

  凡書籍所載及故老所傳, 善惡聞於世者, 蓋盡於此矣。漢稱田叔、孟舒等十人及田橫兩客、魯(八)〔二〕儒, 史並失其名。夫操行之難, 而姓名翳然, 所以撫卷長嘆, 不能已已者也。

 

 

八儒

 

  (二)〔夫〕子沒後, 散於天下, 設於中國, 成百氏之源, 爲綱紀之儒。居環堵之室, 蓽門圭竇, 甕牖繩樞, 併日而食, 以道自居者, 有道之儒, 子思氏之所行也。衣冠中, 動作順, 大讓如慢, 小讓如偽者, 子張氏之所行也。顏氏傳詩爲道, 爲諷諫之儒。孟氏傳書爲道, 爲疏通致遠之儒。漆雕氏傳禮爲道, 爲恭儉莊敬之儒。仲梁氏傳樂爲道, 以和陰陽, 爲移風易俗之儒。樂正氏傳春秋爲道, 爲屬辭比事之儒。公孫氏傳易爲道, 爲潔淨精微之儒。

 

 

三墨

 

  不累於俗, 不飾於物, 不尊於名, 不忮於衆, 此宋鉶、尹文之墨。裘褐爲衣, 跂蹻爲服, 日夜不休, 以自苦爲極者, 相里勤、五侯子之墨。俱稱經而背譎不同, 相謂別墨以堅白, 此苦獲、巳齒、鄧陵子之墨。